黑光夜视一体化机芯在多数场景下无需主动补光,但在极端环境或特定需求下可能需辅助光源。其技术核心是通过超感光传感器、多光谱融合及AI算法突破传统夜视限制,具体需结合应用场景分析:
一、核心技术如何降低补光依赖
超低照度成像
主流黑光机芯支持0.0001Lux以下照度(约星光亮度的1/100),通过大靶面传感器(如1/1.8英寸)捕捉微弱环境光,结合多帧降噪技术直接生成全彩画面,无需红外或白光补光。例如凌动光学一体化机芯在0.0001Lux黑暗楼道仍输出彩色图像。双光谱融合技术
采用RGB-IR传感器同步捕捉可见光与红外波段,配合智能算法融合双路数据:白天:优先使用可见光信息还原真实色彩;
黑夜:增强红外信息并智能着色,避免传统红外补光导致的“红暴”或黑白成像。
AI-ISP图像引擎
内置NPU的机芯通过深度学习优化:动态提升暗部细节,抑制噪点(较传统星光机芯噪点降低70%);
自适应场景光照,在0.0005Lux照度下维持有效识别(如车牌、人脸)。
二、需补光的极端场景分析
尽管技术先进,以下情况仍需辅助光源:
完全无光环境
如地下管道、密闭仓库等0.0001Lux场景,需启用微光红外补光(波长850nm)提供基础光信号,但光照强度仅为传统补光灯的1/10,避免人眼可见的“光污染”。
案例:野外输油管道监控采用10W红外阵列,补光距离达50米。超远距离监控
目标距离>100米时,环境光信号衰减严重,需激光补光灯(Class 1安全等级)增强特定区域照度,配合机芯变焦同步调节光斑范围。动态目标抓拍
高速移动目标(车速>120km/h)需短时强光冻结画面,采用毫秒级爆闪白光灯(符合GA/T 1202-2022眩光标准)。小编总结:黑光机芯已实现95%场景免补光全彩成像,但技术边界仍在突破中。选型时需关注照度参数(选择≤0.0001Lux机型)、传感器尺寸(≥1/1.8英寸)及AI降噪能力(支持3D降噪),极端场景预留补光接口即可。